目前,對組織進行切片仍為臨床醫學中診斷腫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在這一診斷方法的背后,卻隱藏著諸多風險與隱患。切片診斷技術和傳統的切片活檢過程難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那么,是否能開發一種全新的技術,無需通過手術切片操作,就可以無創地實現腫瘤精準診斷?
復旦大學8月7日發布信息,國際權威期刊《自然·納米技術》6日在線發表了該?;瘜W系教授張凡團隊的科研成果,為以上難題的攻克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與可能。該成果提出,將近紅外熒光壽命成像技術運用于活體多重檢測當中,有望成為一種全新的腫瘤精準診斷方法。這也是復旦大學通過交叉學科研究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熒光成像所具備的一系列優勢,使其在生命科學、藥學和醫療診斷等領域都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前景。最近研究者們發現,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域內的熒光成像,在生物組織多重檢測中有著較好的表現與巨大的發展前景。
然而,這一成像技術在實際的活體多重成像應用中,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對此,張凡團隊提出了“基于時間維度的多重成像法”,利用在近紅外第二窗口區具有熒光發射的稀土納米探針熒光壽命信號來實現活體多重成像,并最終成功將這一新型成像技術應用于乳腺癌腫瘤的精準診斷。該方法對多個腫瘤標志物的定量檢測結果與臨床醫學傳統的檢測技術獲得的結果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較于傳統臨床診斷技術一次只能對一種腫瘤標志物進行檢測的限制,張凡團隊提出的時間維度成像方法可以同時定量多個腫瘤標志物,顯著提高了檢測的效率。同時,時間維度成像法還以“拍照”的形式取代了原本的活檢手術,不僅可以直接避免腫瘤細胞轉移的風險,同時降低了傳統方法在組織切片、處理和評分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人為誤判風險,有望成為一種新型的無創腫瘤診斷方法。
目前,該研究仍還需進一步向臨床試驗推進。但是這一科研成果所點亮的諸多可能,將為分析化學、材料科學、生物光子學、生命科學、生物醫學工程和醫療診斷等領域拓寬研究視野與前行的方向。(韓蘊如 記者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