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購的普及,人們經常會發現網上有些商品標明電商“專供”或者電商“定制”。表面上看,一些企業推出“專供”或“定制”經營模式,是一種有助于商品促銷的創新舉措,但實際上,電商“專供”的商品往往偷工減料,成為忽悠消費者的一種“套路”。
媒體調查發現,有的電商“專供”產品以低價博眼球,拿“價廉物美”當賣點,明知道銷售的是兩種不同產品,卻刻意混淆兩種商品的概念,也不盡到告知義務,使消費者頻頻落入“專供”的陷阱,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這樣的電商“專供”產品屬于不實促銷,涉嫌變相消費欺詐,踩到了不正當競爭的紅線。
隨著我國網絡經濟異軍突起,消費領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給消費者維權造成了困難。特別是網購“兩高兩低”現象,即電商失信收益高,失信成本低;消費者維權成本高,維權收益低。這已經成為消費者考慮維權時必須面臨的老大難問題。在電商“專供”促銷活動中,一旦發生消費糾紛,消費者要承擔舉證義務,維權成本很高,讓不少人望而卻步。
因此,電商“專供”需要市場“專管”。首先,規范電商“專供”行為,應成為一種監管常態,要將不法企業產品失真和價格違法行為列入失信“黑名單”,并予以公示,方便消費者監督。其次,加強電商平臺商品質量和價格管理,落實誠實守信經營責任。特別是電商平臺要加強自身管理,建立健全促銷期間質量和價格監控機制,利用技術手段預防商家涉嫌違法的調價行為。此外,消費者也要培養質量和價格意識,堅持理性消費。